(批准时间:2011年 批准部门:辽宁省科技厅 主任:孙宗光)
近海桥隧工程重点实验室依托“道路与铁道工程”辽宁省重点学科,于2011年被省科技厅正式批准建设。实验室建设目标是:面向辽宁省乃至全国近海、桥梁、隧道、道路等工程行业,建造试验设备先进、学科优势明显的研究平台;缔造创新能力强、科研素质高的学术队伍。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26名,教授9人(博士生导师5人),其中全国优秀教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交通运输部“青年科技英才”1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3人、高层次3人。科研人员中25人具有博士学位,14人具有国外访问学者及博士后经历。同时还聘请5位国内外知名教授或国际知名企业高级工程师担任讲座教授或兼职教授。近5年实验室成员已经独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余项,主持交通运输部西部交通科技项目等省部纵向科研项目20余项,科研经费总额1600余万元。发表论文300余篇,三大索引检索17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8项。据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统计,发表论文已经被国内期刊及学位论文引用3000余次。学科2007年获“开云手机在线登陆入口优秀学科团队”称号。
该学科团队依托辽宁省公路工程重点实验室在长期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实践中,已经建立了结构合理的科研梯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稳定的研究方向:
(1)近海地区桥梁工程结构耐久性及健康监测。公路工程在服役期内不可避免地存在损伤累积和抗力衰减,尤其是在特定的气候、地质和水文特殊环境下或地震扰动下,会导致公路工程结构损伤破坏和服役能力降低,甚至造成灾害发生。结构健康监测与防灾技术已成为土木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方在对多种复杂环境下公路工程结构破坏损伤机理研究基础上,对大型健康监测系统及路桥结构抗震相关的基础理论、实用方法和实现技术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具体内容包括:①地震区域桥梁结构破坏机理及损伤评价;②腐蚀条件下桥梁结构损伤机理及耐久性评价;③恶劣环境下混凝土结构防灾对策研究;④大型桥梁工程模拟优化及健康监测系统。
(2)近海地区公路岩土工程防灾减灾技术。地质环境复杂性和工程规模的日益增大,尤其是针对辽宁区域的山岭、近海、冻融、液化等多种特殊环境,公路工程涉及的山岭路堑边坡、地下隧道、路桥地基等岩土工程灾害预测与控制问题成为有待解决的挑战性问题。该方向针对上述问题,立足学科前沿,基于现场调研、室内试验及数值模拟等先进手段开展深入研究工作并应用于实际工程。具体内容包括:①复杂条件下隧道工程监测预报与安全控制;②富水区岩土体多场耦合致灾机理和控制;③液化场地桩基震害机理及抗震设计;④沿海地区公路路面结构破坏机理与新材料、新技术研究。
(3)桥隧工程中的复杂力学问题和高性能计算技术应用。计算机数值模拟已经成为工程问题的重要研究手段。本研究方向主要借助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道路与桥梁工程中复杂的力学问题,包括复杂工程材料的本构预测、复杂工程结构的力学行为模拟、复杂工程结构的灾变预测等方面。具体内容包括:①桥梁虚拟仿真分析技术;②桥梁技术状态可靠度评估技术;③复杂岩土工程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④智能信息化桥隧工程、码头工程分析及设计研究。实验室拥有美国SHRP(公路战略研究计划)沥青性能核心试验系统、电液伺服结构试验系统、桥梁结构试验系统、自动化高温岩石三轴流变仪、岩石低温蠕变试验装置等公路工程研究全套设备。必将为提升我省乃至全国公路工程的自主创新能力做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