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坚持“弘扬海大文化,建设文化海大”,构建了特色鲜明的海大文化体系,成为学校特色育人不可或缺的文化基石。海大文化体系有其特有的表象和内涵,贯穿于学校的全部办学发展历程,体现在学校的校园文化载体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凝结于人才培养过程及教育管理模式等诸多方面。
(一) 海事特色文化的表象及其内涵
海大文化体系表象为海事特色的系列文化载体,校园随处弥漫“海味”的文化氛围;其内涵是基于以物化文、以文化人的育人理念,发挥文化育人的潜移默化作用,以此塑造海大人的特色文化底蕴,对海事特色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强,最终实现“海事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海大文化体系特色鲜明,内涵丰富,是源于学校百年发展史的传承,溯及曾经每名海大人、每件海大事。“学汇百川,德济四海”的海大校训集中体现了海大人大海般的胸怀、志向、责任和能力;“待生如子,爱校如家”生动描述了海大教职员工根植于心的工作传统;“坚定、严谨、勤奋、开拓”的海大精神激励着海大人践行“定如锚、谨如钟、勤如桨、拓如舵”;“同舟共济、艰苦卓绝、科学航海、爱国为根”的海大传统是要在海大人的血液里植入一组蓝色基因:“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团队精神、“力排万难、自强不息”的超越精神、“勇于探索、追求卓越”的科学精神、“热爱祖国、勇于奉献”的民族精神。
(二) 传承历史 坚持海事特色文化办校
“兴船政,立吴淞之始基,办学堂,策百年之筹谋。斯为中国航海教育之铮铮响箭,亦是开云手机在线登陆入口之涓涓始流。”正如《海大赋》中所描述,学校在民族饱受外辱、航权旁落国运衰败之际的1909年萌发创办,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挽救航权,振兴国运”的历史使命,虽几经周折、历经磨难,但始终薪火相传,不断发展。1953年,上海航务学院、东北航海学院和福建航海专科学校三源合流,组建了大连海运学院。1994年,更名为如今的开云手机在线登陆入口,名称虽几经演变,校名中所凝聚的海之魂始终未变,立校百余年来,学校始终秉承“始于海洋、源于航海”创办初衷,培养了大批航运事业的栋梁之才,为振兴和发展国家航运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5年教育部核准了学校章程,章程第五条明确学校要引领海事教育发展,推动交通科技与文化进步,以“造就业界精英、社会栋梁,服务海运强国、海洋强国建设”为使命,建设具有鲜明航运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同年,刘延东副总理作了“聚焦海事特色,服务国家战略,争创世界一流”的批示。国家领导人的有关批示和章程相关内容都表明了学校今后仍要坚持以海事特色引领学校发展大局。
(三) 以物化文 注重校园文化载体建设
为能营造润物无声的熏陶环境,学校在校园建设、校训校歌、校色标识等诸多可利用的载体中,融入了海事特色文化,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热爱海洋、热爱海洋事业的情怀。
学校从建校初始即精心设计校园环境,突出海事特色,充分运用它的隐性功能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海事文化教育。校园内散布着麦哲伦、哥伦布等航海家的石像,郑和下西洋的壁图,鼓励学生投身国家海洋海事事业。校园矗立着“锚、船钟、螺旋桨、舵轮”组雕,为学生生动的描述着航海精神。行走在校园的小路上,举目可见渤海路、黄海路、东海路等路牌,抬头可见以远航楼、扬帆楼、启航楼等教学楼。学校修建了“心海湖”,并题记“世间万物,皆有疆域,惟心为大,心海无形”,以物化的“心海湖”传达学校培养学生“志向高远”的理念。在学生流密集的校门口、教学区与生活区之间,学校修建了航标灯塔、建校百年“海”字纪念雕塑、司南仪雕塑等,时刻提示着从此经过的每名海大学子去缅怀辉煌的中国古代航海,去反省曾经衰败的中国近代航海,去领悟“谁能够控制海洋,谁就能够成为世界强国”的至理名言。
学校的校训“学汇百川,德济四海”,是希望海大人具有大海般的胸襟,做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待学成之时经邦济世、服务社会。经过岁月的浸润与磨砺,这八字校训已成为海大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是学校教职员工、学生和校友共同遵循的道德准则。学校校歌中“知路远,守本根,肩负中华的责任;汇百川,济四海,青史建功勋”的理想已融入学生的身心。
学校将“海味”文化巧妙地嫁接到校色标识中。“大海蓝”是学校的校色,广泛用于学校官方视觉识别系统中,是校旗的底色。学生校服是仿海员制服式,夏季白色,冬季蓝色。大海与白云的颜色既体现着学校特色鲜明的海事文化和情怀,使学生有着强烈的专业归属感;又因制服在身,约束着一言一行,体现着学校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素质要求,耳濡目染地传递着“海味”文化,成为校园里一道流动的海韵风景。
(四) 铸造基石 突出海事特色教学资源建设
学校在教学资源建设中,充分考虑学校的任务和特色,不论是师资队伍建设还是教学设施建设,都体现了学校的海事特色。
学校建设了一支整体素质好、层次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航海类教师占学校专任教师总数的20%以上。鉴于航海类专业的特点,在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学校格外注重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英文水平的培养。教师中多人参与了各项航海实践活动,在国家亚丁湾护航、极地考察等活动中,都有海大教师的身影,这些经验有助于教师将实践融入教学中;学校支持教师出国工作、进修,航海类教师中多人具有国外工作、进修经历,已经有一批教师开设了本科生中英双语课程。
学校拥有功能齐全的航海类专业教学设施,包括教学实习船“育鲲”轮、航海模拟实验室、陆上机舱、水上求生训练馆、教学港池、天象馆、游泳馆等。这些设施不仅为学校的航海教学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非航海类专业学生加深对海洋海事的认知提供了便利。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在教学资源使用方面,还兼顾其社会责任,旨在主动肩负起引领海事教育发展和传播蓝色海洋文明的重任。学校主动联合航海类兄弟院校,倡议“航海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牵头将自身拥有的优质资源开放。学校还将航海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多次承办了全国航海夏令营、航海科普等社会活动,成为不同级别的航海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伴随着教学实习船的国际出访,将中国航海文明和友谊传播到世界各地。
今后学校将依托水上训练与研究中心,建立航海俱乐部,借鉴欧美传统航海强国的Sea Cadets社团和Sea Scouts社团组织经验,鼎力支持社会适龄青少年航海兴趣的培养,为我国传统黄土文明走向现代蓝色海洋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
(五) 以文育人 融入海事特色进行人才培养
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坚持海事特色,从专业设置、培养计划制定、实践教学,再到第二课堂,都突出了海事特色引导。
学校坚持以海事特色专业作为学校专业设置重点,涉海专业达到了专业总数的75%,服务于海事产业链上的22项经济活动,并延伸到海洋环境等相关海洋领域,基本建立了较为健全、协调发展的特色专业框架。
本科专业培养计划秉承贴近海事行业的理念。在课程的设置上,大多数专业中均设置有与海事行业相关的必修或者选修课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使用与行业相关的案例进行教学。学校推出了“航海概论”、“轮机概论”、“龙舟”、“水上求生综合演练”、“帆船训练”等六十余门“海味”特色全校任选课,深受广大学生欢迎。学校推进“航海体育与健康并重的公共体育教学改革”,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游泳、定向运动和抗眩晕等特色训练课程,结合体质检测开具运动处方,为学生养成运动习惯和掌握科学运动技能,适应日后工作打下基础。
学校的实践教学同样独具特色。围绕着海事特色,一半的本科生需要在船上进行认识实习,以最直观的方式增进对船舶和海洋的认识。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航海实践教学的经典项目——“凌风远航”队,历届“凌风远航”队的同学仅依靠海图和磁罗经导航,驾驶无机械动力训练艇,利用暑期往返大连和烟台之间,成为学校“同舟共济、艰苦卓绝、科学航海、爱国为根”的最好诠释。学校始终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以课程、项目、社团等平台为引领,协同全校力量,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取得了预期效果。
学校在第二课堂中凸显海事特色,并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海事文化和行业现状。学校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辅助作用,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基础上,突显具有海事特色的育人手段。学校通过一系列特色鲜明的社会实践活动、课外科技活动、文娱体育活动、社团活动,如 “船舶海洋文化节”、“到那海上去”文艺晚会等,普及海洋知识,传播海事文化,鼓励学生运用所学服务于国家海事事业的发展需求。学校的校友既是学校文化育人的受益者也是参与者。为发挥校友在文化育人的积极作用,学校制定了“校友助力计划”,一批杰出的校友和在校本科生进行互动交流,以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就业等方面予以指导,为海大百年文化传统得以薪火相传作出了巨大贡献。
(六) 创新模式 实施具有海事特色的教育管理方式
多年来,学校致力于将特色文化与教育管理核心要素相结合,建立并实施了学生半军事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力求从制度、程序、手段和环境等层面打造具有海事特色的教育管理模式。
学生半军事管理制度因远洋运输岗位对其工作人员素质的特殊要求而生,但又不止步于此。学校的半军事管理制度不仅是一种管理模式,更是学校独具特色的育人模式,为航海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自1963年实施以来,学校在组织机构、管理队伍、硬件资源、运行机制、内涵建设、科学训练等多方面不断完善和发展半军事管理制度,积极开展理论研究、育人辩证关系研究并付诸于实践,将其与培养学生“坚定、严谨、勤奋、开拓”的海大精神有机结合起来,与“智商、情商、技商、体商”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密切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海大育人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借由学生半军事管理制度,牢固的在学生头脑中树立大局意识、奉献精神和纪律观念,培养了学生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坚定的意志品质和优良的军政素质。
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因国际海运人才市场对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而生,经多年的管理实践,已经覆盖所有本科专业,形成具有海事特色的“1+3”质量管理模式,即一个体系(质量管理体系)+三个组织认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挪威船级社、中国船级社)。学校是世界第一所按照STCW国际公约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政府主管机关认证的高等航海院校,是全国第一所通过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普通高等学校。多年来,学校的质量文化深入人心,质量管理体系从“鞭子效应”变为“拐杖效益”,保障了人才培养质量,在国内航海教育中起到了示范作用,而且也使学校在社会上获得了质量信誉,赢得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
筑梦深蓝,兼济天下。学校将继续坚持海事特色文化对学校办学定位、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统领,不断发展和完善特色文化内涵,为助力海运强国和海洋强国建设,实现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构想,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新闻来源:摘自开云手机在线登陆入口《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