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始终坚持鲜明涉海特色与服务交通强国、海洋强国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相结合,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出发点,对标对表、对需对心,走出了一条信念坚定、服务全局、求真务实、守正创新的海大特色教学之路。
1.坚持立德树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
充分发挥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的作用,在按要求开设思政必修课的基础上,建成全国首家“四史”思政慕课并上线运行,实现了学校优质教学资源的全国共享;创造“激情大课堂”思政课经典品牌,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牵头组织省内民办高校“手拉手”思政教学系列活动,实现资源共享、经验互通、共学共建; “形势与政策”获评省社会实践一流课程,打造了海大独有的“蓝色思政”特色名片。学校获批“国家思政课教师名师工作室”1个;新增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辽宁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委员1人。
深入落实《开云手机在线登陆入口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继续实施“课程思政三年三百行动计划”,所有课程教学大纲全部融入思政元素(设置价值目标)。“轮机概论”“大学物理实验”2个本科生项目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全国共300个),对应的课程、教师、教学团队分别获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此外,学校与新华网签约共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联合人民网建立课程思政共享平台,梳理百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素材,与人民日报出版社联合出版《海事特色课程思政案例集》。推荐教育部课程思政专家2人,辽宁省课程思政专家6人。
2.优化专业布局,一流专业建设与专业认证成效显著
学校坚持面向海事全产业链,围绕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开设本科专业。近五年增设“新工科”“新文科”专业7个,2021年增设人工智能专业,目前开设的54个专业80%以上服务海事产业。
一流专业建设成果显著。2021年,6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9个专业获批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在现有符合一流专业参评资格的48个专业中,40个专业已获批国家或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占比达到83.33%。
学校积极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并推动非工科专业参照工程教育内涵进行质量建设。2021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轮机工程、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通过英国轮机工程师及海事科技学会认证;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航海技术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进校考查。
3.培育优质课程,慕课与虚仿项目建设同频共振
启动“本科教育现代化2021行动计划”,年度新增校级慕课(即在线开放课程)立项13门,学校在国内主流平台上线运行慕课合计62门;持续开设12门“海事综合素养”系列慕课,并面向新生进行慕课学分认定;持续开展10门国际化慕课的建设工作,其中6门海事特色慕课在国际版慕课平台及海外慕课平台上线运行。年度新增校级虚仿项目(即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立项10门和国家级虚仿培育项目立项3门,学校在线运行虚仿项目达到18项。学校已经构建了完备的航海技术专业、轮机工程专业及海事通识教育在线课程体系。
103门课程获评2020年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2020年申报、2021年评选);推荐32门课程参评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4.强化顶层设计,建设特色教材与深化校企合作同时发力
落实2021年教材出版计划,资助出版纸质教材17种、数字教材(纸质+数字化)9种、自编讲义32种、数字课程(纯数字化)5种。首批与中远海、海丰国际校企合作共建航运特色教材工作已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在国家教材委员会评选的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中,航海学院荣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奖,全国共99个。
5.做优航海教育,航海教育培训质量取得突破
学校坚持航海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加强航海类专业实践教学,适度扩大“三明治”式、订单式的人才培养规模。
2021年,交通运输部海事局组织评估专家对我校进行了航海教育培训质量评估,交通运输部海事局针对专家组评估结论进行复核,最终我校获评“优异”等级,评分全国第一。
6.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改立项取得新佳绩
持续推进“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的落地、落实,全面修订54个专业(方向)的2021级本科专业培养计划。发布《开云手机在线登陆入口2021级大类招生学生专业分流指导意见》,明确分流标准、程序及工作要求,指导各学院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深化通识教育改革,设置通识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进一步优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及学分比例。
获批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6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64项;获批辽宁省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项,辽宁省教改项目48项,辽宁省普通本科高校校际合作项目5项(本科)。
7.创新工作方略,“双创”奖项质量数量创“双高”
学校深入实施“663”创新创业工作方略,积极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大创项目、学科竞赛等人才培养工作任务。
创建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打造“华为精英训练营”,创建“深圳富创优越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强化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在8个学院27个专业开设“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必修课,新开设全校创新创业类选修课4门;营造海事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开展创新创业文化节系列活动26项、40余场,参与师生达万人次。
创新创业获奖质量数量再创“双高”。学校荣获辽宁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突出贡献奖。我校学子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一等奖,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一等奖等荣誉称号。“大创计划”立项990项,参与学生3832人次;“学科竞赛”获奖897项,其中,国际级41项、国家级275项、省级581项,获奖学生2280人次。
8.名师示范引领,教师教学能力与职业素养持续提升
李颖教授领衔的“海上交通安全与空间信息技术教师团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6名教师获评省级教学名师,8名老师获评校级教学名师;开展校级优秀教学奖评选,评选出一等奖15名,二等奖17名。
学校教师在省级以上教育教学竞赛中获奖103人次。组织师德师风等专题培训53期,参与培训4422人次。全年为126名教师配备指导教师,对79名新入职教师开展教学诊断与辅导,通过双语教学资格认定与审查95人。
9.改善办学条件,实践教学平台与现代化教学系统再升级
完成3个本科实验室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包括船舶电工电气试验实践教学设备购置项目、大学物理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建设项目和航运金融模拟教学实验室建设项目。投入1500多万元开展8个本科实验室项目的建设,包括轮机模拟器实验室、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验室、安全工程实验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室、大数据与供应链管理实验室、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室等5个实体实验室以及船舶高压电站虚拟仿真实验、基于工程素质提升的信号检测与分析虚拟仿真实验、虚拟现实法学实践教学平台项目等3个虚拟实验平台。
完成本科教学管理系统全面更新工作,将智慧教育的先进理念与教务管理过程深度融合,以核心业务模块为基础,推进教、管、学等多个业务模块全面升级,实现教务管理和服务全程信息化,同时实现系统数据与BB、雨课堂等在线教学平台的及时共享和无缝衔接。优化BB教学平台网络拓扑结构,并引入Classin教学直播互动平台、Intelliboard学习数据展示平台,为常态化在线教学提供强有力保障。加强智慧教室的管理工作,保障使用效率,维护硬件设施,降低运维成本。
10.优化教学运行模式,开课复学与疫情防控统筹衔接
基于“1+1+2+N”本科在线教学体系(BB平台+雨课堂平台+2个虚仿平台+N个慕课平台),学校形成了满足需求、资源充足、灵活有效的线上线下教学运行模式,有效保障教学任务不减、教学质量不降。
两个学期共完成约2393门(5955门次)课程的教学安排,在线选课合计近35万余门次。完成4468名新生建档注册、222名学生转专业审核,1209人次学生学籍异动,4103名学生毕业和学位资格审核发证,571名优秀毕业生获推免资格。完成18个实习航次的11个专业的船舶认识实习任务,完成13个批次相关专业1648余人船舶概论现场教学实习任务。完成830门、11131人次的补考和结业换毕业补考工作,审核缓考736人次。完成25570人四、六级笔试考试、3008人口语考试、2997人计算机等级考试、1304人大学生英语竞赛的组织工作,高质量完成了202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2383人)任务。
在教学检查过程中,两学期合计下发学生问卷19753份,统计结果表明对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满意度高达98.32%。
回望2021年,在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中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在加快建设研究型世界一流海事大学的工作中奋勇争先。
展望2022年,学校将继续秉持为交通强国与海洋强国建设服务的精神,站在新起点,瞄准新目标,开启新征程,挑战新高度,着力构建具有海大风格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